國內外對作物秸稈的轉化利用進行了大量研究,并取得了顯著效果,但對烤煙秸稈在生產上的再利用研究鮮見報道。我國烤煙種植面積約為124萬hm2,每年產生烤煙秸稈390萬t左右,其熱值折合220萬t標準煤。在實際生產中,煙農常以直接露天焚燒的方式處理烤煙秸稈。為充分利用資源,減少環境污染,現在人們嘗試將烤煙秸稈壓縮成型為燃料應用在煙葉烘烤上。但由于采用了其他作物秸稈的加工工藝,加上原料特性不同,所以烤煙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生產中產品破碎率高,生產率低,成本較高,導致該項技術推廣利用率不高。為解決以上出現的問題,優化生產工藝,畢節市煙草公司黔西縣分公司成立“珍珠項鏈QC活動小組”,對提高烤煙秸稈固體成型燃料質量和生產率進行研究,以期為烤煙秸稈固體成型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提供合理依據。

1.1材料烤煙秸稈,600型秸稈壓塊機,秸稈粉碎機。
1.2試驗設計
1. 2.1不同篩網孔徑對烤煙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的影響。設5個處理(處理①、②、③、④和⑤分別以篩網孔徑為8、12、16、20、24mm的粉碎機加工),重復4次,以含水率為(18±2)%,堆積發酵時間5d的秸稈為原料,每組原料重量為100kg,然后進行加工壓塊。
1.2.2不同含水率對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的影響。設5個處理(處理①、②、③、④和⑤秸稈含水率分別為11.0%~13.9%、14.0%~17.9%、18.0%~21.9%、22.0%~ 25.9%、26.0%~30.0%),重復4次,以堆積發酵時間5d的秸稈為原料,使用篩網孔徑為12 mm的粉碎機加工,每組原料重量為100 kg,然后加工壓塊。
1.2.3不同發酵時間對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的影響。設5個處理(處理①、②、③、④和⑤發酵時間分別為3、4、5、6、7d),重復4次,以含水率為(18±2)%的秸稈作為原料,使用篩網孔徑為12 mm的粉碎機加工,每組原料重量為100 kg,然后加工壓塊。
1.2.4工藝優化的正交試驗。選定3個試驗因素(A:含水率;B:發酵時間,C:篩網孔徑)進行正交試驗,以確定最優工藝。
1.3試驗基本情況試驗于2011年4~6月在貴州省黔西縣林泉鎮高錦煙葉烘烤工場進行,使用9SYS32-1000型壓縮成型機壓塊。
1.4測定項目與計算方法 所需測定的固體成型燃料破碎率及生產率計算公式如下:固體成型燃料破碎率(%)=破碎固體成型燃料重量(kg)/固體成型燃料總重量(kg) xl00%固體成型燃料生產率(%)=固體成型燃料重量( kg)/生產時間(h)×100%

2.1不同篩網孔徑對固體成型燃料破碎率的影響從表1可見,處理①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最低,為5.8%;其次是處理②,為5.9%;處理⑤最高,為17.0%。采用新復極差法(SSR)對各處理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,多重比較結果表明,處理④與處理③,處理③與處理②、處理①無顯著差異;處理⑤與其余4個處理存在極顯著差異,其他4個處理間無極顯著差異。一般情況下,秸稈原料粉碎粒度越細,成型質量越高,但耗能越大;原料粉碎粒度過粗,成型后較易破碎,穩定性差,還會在接觸部件上產生研磨作用,增加摩擦力,增大耗能,降低產量。據研究,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原料以粒狀直徑6~12mm,長30~50 mm較為適宜,即處理②、③、④固體成型效果較好。
表1 不同網孔孔徑對固體成型顆粒燃料破碎率的影響
處理 | 篩網孔徑/mm | 秸稈重量/kg | 固體成型顆粒燃料重量/kg | 破碎燃料重量/kg | 破碎率% |
① | 8 | 100 | 93.3 | 5.5 | 5.8cB |
② | 12 | 100 | 92.2 | 5.1 | 5.9 cB |
③ | 16 | 100 | 89.7 | 7.9 | 8.8b cB |
④ | 20 | 100 | 88.4 | 9.1 | 10.2bB |
⑤ | 24 | 100 | 88.3 | 15.0 | 17.0aA |
2.2不同含水率對固體成型燃料壓塊破碎率的影響從表2可見,處理③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最低,為5.8%;其次是處理②,為10.2%;處理⑤最高,為38.7%。采用新復極差法( SSR)對各處理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,多重比較結果表明,處理⑤與處理①,處理④與處理③、處理②之間無顯著差異;處理⑤、處理①與其余3個處理間存在極顯著差異。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對原料含水率的要求范圍較寬泛,一般以原料含水率為10%~25%較為適宜,即處理②、③、④固體成型效果較好。
表2 不同含水率對固體成型顆粒燃料破碎率的影響
處理 | 不同含水率/% | 秸稈重量/kg | 固體成型顆粒燃料/kg | 破碎燃料重量/kg | 破碎率% |
① | 11.0~14.9 | 100 | 88.1 | 30.9 | 35.1aA |
② | 15.0~17.9 | 100 | 89.4 | 9.1 | 10.2bB |
③ | 18.0~22.9 | 100 | 92.7 | 5.4 | 5.8bB |
④ | 23.0~27.9 | 100 | 91.3 | 11.8 | 12.9 bB |
⑤ | 28.0~30.0 | 100 | 96.6 | 97.4 | 38.7 aA |
2.3不同發酵時間對固體成型燃料破碎率的影響從表3可見,處理③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最低,為6.7%;其次是處理②和處理④,均為8.5%;處理⑤最高,為11.8%。采用新復極差法( SSR)對各處理秸稈固體成型破碎率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,多重比較結果表明,處理⑤與處理①,處理④與處理③、處理②之間無顯著差異;處理⑤、處理①、處理②間無極顯著差異,處理③與處理①和⑤間存在極顯著差異。通過發酵,利用自然界中的白腐菌類降解秸稈中的木質素,使原料軟化,增加黏著力,有利于固體成型。但是,發酵時間太短,原料軟化程度不夠,成型后容易松散破碎;發酵時間過長,燃燒值降低,因此,一般發酵時間以5d左右為宜。
表3 不同發酵時間對固體成型顆粒燃料破碎率的影響
處理 | 發酵時間/d | 秸稈重量/kg | 固體成型顆粒燃料重量/kg | 破碎燃料重量/kg | 破碎率% |
① | 3 | 100 | 90.0 | 9.7 | 10.8abAB |
② | 4 | 100 | 89.9 | 7.6 | 8.5bcABC |
③ | 5 | 100 | 89.4 | 6.0 | 6.7cC |
④ | 6 | 100 | 90.5 | 7.7 | 8.5bcABC |
⑤ | 7 | 100 | 91.8 | 10.8 | 11.8aA |
2.4優選最佳組合參數的正交試驗
2. 4.1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設計。考察不同秸稈原料含水率、發酵時間及粉碎機篩網孔徑對秸稈固體成型試驗的影響,建立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設計表(表4),并進行試驗,選擇最優方案。
表4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設計
水平 | 因素 | ||
含水率(A)% | 發酵時間(B)d | 篩網孔徑(C)mm | |
1 | 15 | 3 | 12 |
2 | 20 | 5 | 16 |
3 | 25 | 7 | 20 |
試驗號 | 因素 | 生產率kg/h | |||
A | B | C | D | ||
1 | 1 | 1 | 3 | 2 | 388 |
2 | 2 | 1 | 1 | 1 | 426 |
3 | 3 | 1 | 2 | 3 | 375 |
4 | 1 | 2 | 2 | 1 | 404 |
5 | 2 | 2 | 3 | 3 | 389 |
6 | 3 | 2 | 1 | 2 | 398 |
7 | 1 | 3 | 1 | 3 | 377 |
8 | 2 | 3 | 2 | 2 | 401 |
9 | 3 | 3 | 3 | 1 | 358 |
K1 | 1169 | 1189 | 1201 | 1188 | |
K2 | 1216 | 1191 | 1180 | 1187 | |
K3 | 1131 | 1136 | 1135 | 1141 | |
K | 85 | 55 | 66 | 47 |
表6 教優組合驗證結果 kg/h
組合 | 生產率 | |||||
重復Ⅰ | 重復Ⅱ | 重復Ⅲ | 重復Ⅳ | 重復Ⅴ | 重復Ⅵ | |
A2B1C1 | 411 | 103 | 423 | 401 | 410 | 409.6 |
A2B2C1 | 420 | 418 | 417 | 425 | 430 | 422.0 |
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秸稈固體成型燃料技術,早期主要以螺旋擠壓機為主,2000年后才改用環模式成型機設備,產品質量和生產率得到很大提高。烤煙秸稈固體成型工藝應用較晚,同時由于煙草莖稈較粗,體積較大,含有較多的纖維素、半纖維素和木質素,所以在固體成型生產中存在主要部件磨損嚴重、耗能大、產品質量較低,生產率不高等問題。該試驗根據烤煙秸稈特性改進生產工藝,即使用含水率為20%、發酵時間為Sd的秸稈原料,粉碎機篩網孔徑為12mm,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產品質量較好,生產率顯著提高。
烤煙秸稈替代煤可以滿足煙葉烘烤工藝要求,但是純秸稈壓塊燃料也存在著燃燒時間短、溫度穩定差、添加燃料次數多等缺點。為解決以上問題,可將秸稈與煤炭按照一定配方壓塊成型,以滿足煙葉烘烤各階段的工藝要求,所以該項技術值得繼續深入研究。
(轉載請注明:富通新能源秸稈顆粒機www.dayinnet.com)